L00981C eBlot L2快速濕轉儀是Western Blot實驗中實現蛋白高效轉印的核心設備,能在短時間內(15-60分鐘)將凝膠中的蛋白質精準轉移到膜上(如PVDF膜或NC膜),直接影響后續抗體孵育與信號檢測的靈敏度。掌握以下六大核心技巧,可大幅提升轉印成功率。
技巧一:凝膠與膜的預處理匹配
轉印前需根據蛋白分子量選擇凝膠濃度(如10-20kDa用15%SDS-PAGE凝膠,50-100kDa用10%凝膠),并確保凝膠無氣泡(用滾輪輕壓去除)。PVDF膜需用甲醇活化(浸泡15-30秒至透明,增強蛋白結合力),NC膜則直接浸入轉印緩沖液(無需活化)。兩者浸泡后需與濾紙(Whatman 3MM或同等材質)一同浸透轉印緩沖液(如Tris-Glycine-Methanol緩沖液,含20%甲醇),避免轉印時產生氣泡夾層。
技巧二:三明治結構的精準組裝
按“海綿墊-濾紙-凝膠-膜-濾紙-海綿墊”順序疊加(順序錯誤會導致轉印不均),每層需緊密貼合無氣泡(用塑料滾輪從一端向另一端勻速滾壓,壓力均勻)。凝膠與膜需精準對齊(偏差>1mm會導致蛋白條帶錯位),建議用鉛筆在膜和凝膠邊緣做輕標記作為定位點。組裝時注意正負極方向(凝膠靠近負極,膜靠近正極,蛋白帶負電向正極遷移)。
技巧三:轉印參數的個性化設置
根據蛋白分子量調整電壓與時間:小分子量蛋白(<20kDa)用高電壓(25-30V)短時間(15-20分鐘),避免過度遷移;大分子量蛋白(>100kDa)用低電壓(15-20V)長時間(45-60分鐘),確保轉移。eBlot L2支持恒流模式(如0.8-1.0A),可通過預實驗確定最佳參數(觀察指示燈:藍色為正常運行,紅色提示異常)。若轉印后膜上背景過高,可能是時間過長導致非特異性結合,需縮短時間。

技巧四:緩沖液的精準選擇與維護
常用轉印緩沖液為Tris-Glycine-Methanol(25mM Tris,192mM Glycine,20%甲醇),適合大多數蛋白;若轉印大分子量蛋白(如>200kDa),可改用CAPS緩沖液(10mM CAPS,pH11,10%甲醇),提升轉移效率。緩沖液需現配現用(避免碳酸氫鹽沉淀影響導電性),使用后及時更換(重復使用會導致離子強度下降,轉印效率降低)。每次轉印前檢查緩沖液液位。
技巧五:溫度控制與散熱管理
轉印過程中會產生熱量(尤其是高電壓模式),過熱會導致蛋白變性或膜損傷。eBlot L2內置冷卻系統(部分型號支持冰盒輔助),需確保散熱孔通暢(避免遮擋)。若轉印時膜或凝膠發熱明顯(觸摸有燙手感),可降低電壓(如從25V降至20V)或改用低溫緩沖液(如添加5%甘油降低導電性)。長時間轉印(>45分鐘)建議每15分鐘檢查一次溫度(用手背感知,不應超過40℃)。
技巧六:轉印效果的快速驗證
轉印完成后,用麗春紅S染液(0.1%麗春紅S溶于3%乙酸溶液)染色膜1-5分鐘,清水快速沖洗后觀察蛋白條帶(紅色條帶清晰且無拖尾說明轉移成功)。若條帶模糊或缺失,可能是凝膠未充分壓緊或轉印時間不足;若背景過深,可能是膜活化不充分或緩沖液污染。驗證后用PBS或TBST緩沖液洗膜(去除麗春紅),即可進行封閉與抗體孵育。
掌握這六大技巧,不僅能將蛋白轉印效率提升至90%以上(小分子量蛋白回收率>95%),更能減少實驗重復次數(節省抗體與耗材成本),讓Western Blot實驗事半功倍。